您目前的位置 : 首页 >> 明光女山湖 >> 正文

“恰咚咚”:仅靠几个曲目如何传续?

日期:2016-5-3(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恰咚咚”:仅靠几个曲目如何传续?

“恰咚咚”:仅靠几个曲目如何传续?

  恰咚咚是流布于浙江余姚及附近的慈溪、上虞和绍兴等地农村的曲艺说书形式。它使用余姚方言表演,唱为主、说为辅。唱词为七字句,通俗易懂、合辙押韵。唱腔似吟似诉,称作“唱书调”。伴奏乐器除了常用的尺板,有的艺人还在胸前横挂一只毛竹筒,左手提小锣,右手执短棒,击打竹筒与小锣作为过门。恰咚咚以其质朴率真的泥土气息而深深扎根于田野乡民,为当地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兄弟所喜爱。

  恰咚咚的历史悠久,至迟在清代中期就已在余姚的姚北一带流传。早期的传统节目大多叙述清乾隆及雍正年间的故事,如传统代表性节目《只捞皮箱不捞人》(又名《三篙恨》),就是由发生在清朝雍正年间余姚姚北的一桩奇闻改编而成的,同时它也是姚剧《三篙恨》、越剧《龙凤怨》和越剧电影《花烛泪》的改编来源。其他如《华姐》、《高友哥与五姑娘》等传统节目,也都反映的是当地百姓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这使恰咚咚不仅成为地域性很强的曲艺品种,而且成为凝结并体现当地百姓审美情趣与人生理想的十分独特而又重要的艺术文化载体。

  然而,原本由农民在农闲时节业余表演的这种地方曲艺,在当今多样娱乐形式冲击下和城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从文化生态到自身业态的双重改变。艺人急剧减少,演出很少看到,专业队伍缺失,传承后继乏人。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蓬勃兴起,余姚市在恰咚咚的传承保护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针对“上无传人、下无人传”的堪忧局面,有计划地开展了一些抢救性的保护工作。如2012年,在没有专业演员的情况下,借用两位戏曲演员,重新排演了传统节目《三篙恨》,以此参加了浙江省第四届曲艺杂技节,并以独特的形式、感人的内容和富有特色的表演,获得优秀节目奖、曲本整理奖和表演三等奖,极大地提振了工作信心。许多观众第一次看到恰咚咚演出,就被其独特的唱腔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所感染,反响比较热烈。

  但是,一个历史至少在300年以上的传统曲艺形式,在传人极为稀少、传统几乎断裂的情况下,靠着恢复演出一个节目和借用来的少数人才,很难实现全面的传承和有效的保护。要想持续发展,需采取相应措施:加大抢救性保护的工作力度,包括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挖掘和复排传统节目,同时锻炼和培养传承新人,以使这种曲艺形式,尽快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


癫痫病权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杭州癫痫医院哪家好
癫痫可以痊愈吗

友情链接:

计穷力极网 | 私人直升机报价 | 南通家纺市场 | 安阳市卫星地图 | 秦皇岛到昌黎汽车 | 三星精密不锈钢 | 日本东京邮政编码